网址:www.lz0830.com
没想到吧?
这段时间的高温只是前奏
昨天,才正式入伏了!
今年三伏天有多长?
为何三伏天会这么热?
三伏天为啥防暑又要防“寒”?
一起来看看!
加长版!今年三伏天有40天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伏,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介绍,以今年为例,7月16日入伏,8月24日出伏,一共40天,是个“加长版”三伏。
从2001年至2022年的三伏时间表来看,这22年里有17年都是“加长版”三伏,占比高达77%。可见,“普通版”三伏不普通,“加长版”三伏更常见。
针对夏季中暑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相关专家
提醒市民:
要特别预防高温引起的一些常见疾病
尤其是热射病
热射病危险因素:
高温高湿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水井沟急诊科副主任晏新称,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
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就是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和经典型两种。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因为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高温、高湿度、不通风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热射病。
预防热射病,室外作业人员在高温下工作时要适度休息,劳动的强度要循序渐进,大量出汗后,需及时有效补充水分。尽量减少户外时间,如出现身体不适,应转移到阴凉处,降低体温,并尽快送到医院。待在家中的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群体,也是热射病的高发群体,更要注意防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家中可以开空调纳凉,或者开窗通风。家中备足清凉饮料、防暑降温的药物,如出现不适尽快送医就诊。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发现周边有人高热、无汗、有意识障碍,不要犹豫,立即送医。
预防中暑:保持凉爽防晒合理运动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兼城北急诊科副主任张志鸿副教授介绍,近期不少前来就诊的患者,面色潮红,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暑先兆。先兆中暑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并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被称为轻度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昏倒、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就属于重度中暑。
预防中暑,要选择轻便、浅色、宽松的衣服,室内保持凉爽,尽可能待在有空调的地方。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调整户外运动的强度,减少锻炼。必须到户外去,需做好防晒工作,准备帽子、太阳镜,在外出前30分钟涂上防晒系数为15或更高的防晒霜,以保护自己免受阳光伤害。同时,还要仔细监护婴幼儿,及时补充水分。婴幼儿、6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人群,在工作或运动中过度运动的人,身体患有疾病的人(特别是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者)或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如抑郁症、失眠或血液循环不良者),在高温天气中要尤其当心。
发现有人中暑,要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可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持续监测体温,一般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患者,经现场及时救护后,均可恢复正常。但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立即转送医院。
提醒:三伏天注意防“寒”!
天一热
很多人以为就要一心防暑
其实,伏天更要提防的是“寒”
伏天里,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冷风直吹;护好咽喉和后心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饮食注意少寒凉,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那三伏天怎么养生?
这里有一份三伏天健康攻略
请查收!
↓
来源:泸州发布